国内实景演出如何打破趋同性?

2017/10/18 16:22:23 BETTE Views:


实景演出是近年来在国内盛行的一种演出模式,是一个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的演出形式。 业内对实景演出的近代起源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种观点认可度较高:实景演出缘起于景观歌剧。

1986年, 以威尔第剧本为蓝本创作的大型歌剧《阿依达》在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前演出,从而使《阿依达》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大型景观歌剧。

而国内的实景演出则是张艺谋团队的《印象·刘三姐》。 从2004年《印象·刘三姐》公演以来,实景演出在国内形成一股热潮, 各地都在积极开发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企图通过气势恢宏的演出来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带动旅游产业,弘扬当地文化。

根据 2016“演艺北京”博览会上发布的《2015-2016 中国旅游演艺报告》,2015年全国旅游演出观众达4,713 万人次,较2014 年增长 31.2%;2015年全年在演剧目有195台,2015年旅游演出实收票房达 35.7 亿元,较 2014 年增长 31.7%。 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消费需求,赢得观众及追求票房,实景演出的开发与发展势头越发迅猛。

然而,笔者认为实景演艺的发展正如经济发展一样,高速的发展一定有其潜在的问题,实景演出发展遇到的最核心问题为趋同性。

一、 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格局

张艺谋、樊跃、王潮歌的“印象”系列,包括《印象·西湖》《印象·丽江》《印象·海南岛》;梅帅元团队的系列作品,包括《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是中国国内实景演出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作品。

国内旅游文化城市的实景演出逐渐呈现白热化趋势,山东的《神游华夏》、承德的《鼎盛王朝•康熙大典》、陕西的《长恨歌》、河南的《风中少林》、新疆的《梦回楼兰》等实景演出地域分布也逐步广泛。

《印象·刘三姐》的成功带动了这一行业快速发展,也造就了山水实景演出乃至旅游演出的“套路化”和“同质化”现象。如今,除了少数广为人知、异军突起的作品外,其他散点式的主题演出有的甚至举步维艰,行业逐步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格局。 优秀的创作团队数量不多,多数运营团队,可能是缺乏明星效应及相对的经验,尽管重金打造,经济与文化效益并不理想。

二、 舞台美术的雷同化

对于实景演出的舞台美术呈现,不可否认,数字科技为舞美技术增添了必要的手段。 然而对此的运用,容易产生一种误区的偏向性:就是围绕视觉和听觉效果而无限地提升灯光和多媒体的强度,这种偏向性就导致了舞台美术的同质化,造成演出的原真性流失、以视觉冲击代替观演交流。

因此,如何合理地审视舞美语汇与多媒体技术在实景演出中的运用,便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既不能剥离实景演出的文化意义,又要通过舞美和多媒体把文化内涵的原汁原味呈现出来。

还有一点,在商业化的大背景下,不少创作团队,尤其舞美设计方面,将某种“万金油”式的经验生搬硬凑,甚至复制。 这对于山水实景演出强调地域特色、地域风情、地域人文来讲,可以说是大忌。 实景演出并非一般的戏剧舞台演出,它关乎一个地方的形象和文化发展。

三、 缺乏与其他产业相交互的产业模式

实景演出产业发展运营中,人们的关注点基本都局限于实景演出本身。 “一次性消费”的思维比较明显——人们关注如何卖好几张票,如何多卖几张票,而忽略它与其他产业的关联。

只有让实景演出与关联产业结合,交叉融合成富有绩效的模式,才能产生综合效益。 这主要体现在两种交互形式上的缺失:

一是旅游企业没有与相关文化部门融合为一体来整合资源优势, 只有突出旅游产业的文化艺术性,才能使单纯的实景演出成为优质的旅游观光产品。

二是通过实景演出来开发具有体现实景演出主题的旅游产品还很不够,围绕演出的延伸产品开发没有经过系统研究,也没有专门的论证与设计。

四、 盲目跟风投资的弊端

实景演出的筹划承载着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厚望,一方面政府希望通过实景演出进行招商引资,加快地方建设,拉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投资方希望通过政府相关优惠政策获得大量土地资源,兴建房产物业,以地生财。

比如承德市双滦区的园区核心项目《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占地3000亩,分两期建设,一期计划投资20亿元,二期计划投资20亿元,以推动文化产业为本,将演艺、影视、娱乐、养生、餐饮、购物、商住、展示八大功能融合为一。

与此同时,一些成功的实景演出景区的周围也因为演出的成功形成了辐射效应,比如《印象·刘三姐》的热映,让周边的土地价格翻番,这就是实景演出带来的商业价值。

如《印象·海南岛》,尽管顶着“张艺谋”总导演的光环,但经营一年多后,严重亏损,随后国企海南旅游控股集团将 55%股权作价 2750 万,低价转让给深圳天利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五、 “去趋同性”的对策

实景演出是文化复兴的希望,同样也是一个地区的风貌,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的同时,考虑如何去除同质现象,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设性意见。

首先,要打造专业化的实景演出团队。 践行实景演出,我们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团队的专业性需要评估,既需要有实景演出创作经历,又需要在艺术及人文理想上具有探索精神的团队,一些知名的艺术院校也可以参与到相关实景演出中来,使实景演出的创作团队更加专业,更为宽泛。

同时,实景演出的人才储备和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艺术院校应该增设实景演出相关的培养方向。只有从人才储备入手培养更多相关人才,才能够夯实实景演出产业的人才基础。

第二,实景演出要与多产业协同发展。当前在网络化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趋势下,互联网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平台。 未来的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亟待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而对于实景演出而言,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完全可以实现在观演的同时用该剧目专门的APP应用来进行一个深度互动。 演出结束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平台进行交流互动,而运营商则可以通过福利的发放,让实景剧目的观众更多地参与评论分享,从而真正通过互联网产业让实景演出“活”起来,而不是看过走人,雁过无痕。

第三,实景演出要与金融产业结合。 对于文化领域或者文化产品的投资行为都属于文化金融的概念内容。 实景演出与金融产业的结合也是如此,演出方可以把当地实景演出剧目的名字进行注册商标、在有效的风险评估之后进行金融投资等。

一来是对原创作品实行品牌保护,有力捍卫知识产权。 二来实景演出产业不同于传统制造业,在运作模式、盈利模式、金融需求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产业内不同业态也呈现出较大的个性化特点,因此需要专业金融机构提供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支持。

第四,实景演出要与影视产业结合。 山水盛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与横店圆明新园在浙江横店共同签署了圆明新园新长春园演出合作协议,携手打造全国首创大型实景电影演出节目《圆明园》。 这是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团队——山水盛典团创制的新一代旅游演艺产品。

就影视基地而言,横店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布景与场地的资源。 而实景电影不同于普通的电影,它更注重细节的呈现,为观众描绘更细致、更具临场感的观演体验。 同样的,不仅仅是影视城可以为实景演出所用,反过来实景演出的场地也可以建立影视基地。

第五,要采用科学的评估体系,杜绝跟风投资。 再拿《印象·海南岛》的例子来说,其经营失败多归因于地理环境因素:其一,海口市作为旅游过境地,没有过多可观赏景点,大多数游客都不在海口停留;其二,从国际旅游胜地三亚到海口路途较远,需三个多小时车程,旅游团都甚少选择到海口观看演出;其三,海口虽然拥有国际机场,但旅行社为节省成本,大都选择早、晚班的航班,早班太早、晚班太晚,都赶不上演出时间。

这些因素,海口市政府当初并没有考虑到。 实景演出有它的特殊性,天气与气象因素也非常重要。 如大型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当地政府在筹划演出项目时,并未考虑到气候环境因素就盲目招商引资,耗资 2 亿在 7500 亩土地上打造了一台年上演场次仅 20 余场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造成演出运营以失败告终。

因此,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对于实景演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这个评估体系,必须考虑演出的多个因素,其中包括天气、成本、地理位置、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等方面。